朝霞初现,初冬的梯田如碧玉铺地。绿树映衬间,古砖木梁的土家民居错落有致。远远望去,绕村公路挂在山腰。潺潺的溪流流过农舍,晨曦之中,空气都格外清甜。
一大早,村支部书记陶涛就出了门。村里正忙着犁冬水田,陶涛每天头一件事,便是沿着稻米梯田,细细检查进展。
穿行寨子间,放眼所及,新近刚收下的一茬金黄稻谷,铺满家家户户的堂屋。沿路还有不少生面孔——村庄游的外来客人,爬山的、遛弯儿的……
退回去几年,村里还少有生人进来。“甭说外人,本村年轻人都快走空了。”陶涛说。
这座名叫何家岩的土家寨子,坐落渝东南的武陵山区,重庆酉阳县花田乡,5年前还穷得叮当响。但近几年,花田别出心裁,新事频现:种出有机贡米、搞起村庄旅行、办起村庄讲习班。
这曾是武陵山区内地一个典型的贫穷寨子:五成多的土地铺在20度以上的斜坡上,地块破碎,均匀每块约2分地,耕牛犁田都难回身,当地农人戏称为“永向前”;村后满山的石头疙瘩里长不出大树,尽是灌木、荆棘……
村里“最好的”一块田,是何绍华自己耗了老劲,平整出的1亩多水田,一年到头产的粮也不到500斤。守着“最好土地资源”的老何,也没能富起来。
2012年,何家岩村农人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,山高路远,“外村的姑娘一听何家岩就摇头,媳妇光见嫁出去,不见娶进来”。尽管何家岩也有自己一同的资源——4000多亩层层叠叠的梯田。
当地乡民口口相传,早在500多年前,前辈们为逃避战乱迁至花田,发现当地有两个岩洞,清泉汩汩而流。有山有水好开田,何家人就此垦田种稻,生息繁殖。
深山内地的何家岩,工业挑选的地步其实很有限。因而,当人们找寻村庄开展主干工业时,天经地义首要想到的,仍是离不开当地最大的资源——稻米。
可是,农人也最讲实践,他们有自己的顾忌:一是何家岩地处喀斯特山区,水田难存水,只能流水养稻。“稻田几天就换一次水,耕作层浅,一锄头下去便是卵石。水田不存肥,产量低咋卖钱?”
二是种稻辛苦,人力本钱投入大,往往倒亏。当地有句俗话,“8月犁田一碗油、9月犁田半碗油、10月犁田来年只剩光骨头。”种稻就要抢抓农时,操心吃力还不挣钱。
何家岩的水稻种了几百年,但代代种稻代代穷。人人赖以为生,却从未凭此致富。在厚道老实的农人眼里,种稻是个没“奔头”的工业。
这些年,因为种稻不挣钱,农人蜂拥外出务工,700多青壮劳力简直悉数走光。原先的主业成了副业,4000多亩稻田,四成多撂了荒,别的四成多也已改种出力相对轻省的玉米、红薯,水田已所剩无几。
“咱农人不怕喫苦,就只怕下了苦力,也搞不到饭吃哦!”70多岁的何易学在乡民会上讲了真话。要重拾稻作,大伙儿都没决心。
定下稻米工业高质量开展方针后,乡、村干部曾一家一户做作业,但往往要吃“闭门羹”。何易学一家一开始也顶得凶猛,看见干部要进屋,“嘭”的一声把门关了;不少农人也是顾忌重重,宁肯让自家水田荒着,也不让干部帮着犁田;有的乡民听烦了,乃至还抡起扁担,把上门做作业的人赶进地里……
花田以稻家喻户晓,“黄杨扁担软溜溜……挑担白米下酉州……”土家民歌《黄杨扁担》吟唱的白米,便是以花田乡何家岩村等地为中心片区出产的。
即使稻米不挣钱,但当地人也还供认,大天然优待花田,让这儿天长地久、光照足够,产出来的稻米也带股“仙”气儿:香酥油糯、滑而不腻、质白如玉……端起一碗,幽香扑鼻。据酉阳县志记载,花田稻米还一度是上供朝廷的贡米。
“有这么好的资源禀赋,不盘活太惋惜。认准是对的路,就应该坚持走下去。”面临多数人的顾忌,作为工业发起者,村支书陶涛等人决议另辟蹊径,先小规模开展20多个“自愿者”,做出了演示然后再推行。
重拾稻作,何峰是全村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说起当年乐意首要测验,何峰笑言也是被“逼”得没退路了。
“之前全家人都在外打工了10多年,没攒下啥钱。反倒是妻子身体拖垮了,肾积水、心肌炎,周身都是病,不得已只能回老家。”为妻子看病,欠下一身债又没啥挣钱手工的何峰,捡起了5户人拢共20多亩没人要,荒了多年的田土。
政府帮扶也没缺位。花田乡党委书记冉廷彪至今记住,当年为协助农人整修梯田,从头种稻的场景:“2012年3月,正是春耕时节,为抢农时,近60名乡、村干部全员发起,天天清晨6点点名调集,打着手电筒进村,到人到户,帮农人犁田、放水。”
每日,村庄干部都要“白日汇总、晚上总结”,“1对1”提出帮扶计划:被压服种稻的何易学家3个儿子在外打工,两个白叟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,平常走路都要杵棍子,况且下田种田。为此,乡里提出,由帮扶干部安排专业队伍,免费抬犁下田翻泥……
为此,乡里帮着栽培户“抱团取暖”,组建了花田贡米栽培合作社,由合作社共同稻种供给、栽培流程,并开辟出售途径,力求用高质量稻米抢占商场。
冉廷彪还亲身安排稻米的产后环节,专门聘请了浙江、广东规划企业,为花田贡米共同包装标明和品牌形象,一同由政府搭台,安排贡米出售展示会。
初战告捷,完成了共同供种、共同植保、共同品牌、共同出售的花田贡米,在2012年的渝东南商场上首要打响闻名度,黄谷出售价到达3元/斤,是其时一般稻谷商场价近3倍。何峰头年种稻,就收入了近2万元纯利,当年就翻了身。
实践最有压服力。何家岩村贡米合作社第一年安排康复梯田时,面积不到500亩,第二年就有157户农人参加栽培,面积拓宽到1700多亩。
同样是种稻,为啥从前不挣钱,现在却逐步成了“香饽饽”?这可不光靠合作社共同运营。其实,这些年在村庄开展中,一个个带着泥土气味的财富故事还在花田山间演出。这些故事的背面,离不开农人、土地与技能、品牌有用对接。
何家岩最大优势是什么?绿色、生态是不谋而合的共同。“好山好水出好粮”,种稻就要种有机,依托质量走向中高端商场。
“现在村里5000多亩水稻田,栽培全程‘喝’的是山泉水、‘吃’的是有机肥。”陶涛说,为了让零化肥、零农药的栽培要求执行到位,村里在稻田四周区域还安装了12个摄像头,实时监控,规范社员出产行为。
农耕不打农药、除草剂,病虫害、除草问题咋处理?农人自有才智,他们既有高科技,也有土办法——用杀虫灯,物理杀虫不污染;水稻间作,有很大作用防备稻秧病变;水田饲养麻鸭,开展循环农业。
“村里请来重庆市农科院专家做了测算,一亩田养8只鸭正好,麻鸭会把田里杂草吃洁净,又不发生过重污染,坚持生态平衡。”栽培户陈素仙说。
接近严冬,北风习习,何雪峰一群人还干得如火如荼,他们正忙着拔草,赶耕牛下田。
“合作社对大米栽培把关严,要求零农药、零化肥、零除草剂‘三零’规范,不然回绝收买。现在搞有机栽培,尽管亩产量下降了30%多,但产量却比一般稻谷高出4倍以上。”何雪峰说。
但这几年,有机大米能卖出高价钱,有人却也动了歪脑筋。为了更好的进步产量、减轻劳动强度,个别人向田里打除草剂,乘人不注意偷施化肥……
农人自己的事,还得农人自己处理。大伙儿围坐一团,一同想办法。终究达到共同,栽培户施行联户监督,以附近5户为一个单元,彼此监督。有一户洒农药,户户受罚。
既有束缚机制,也有鼓舞手法。为鼓舞生态栽培,花田乡政府以每头牛1000元的规范,接连5年对耕牛进行收购补助。一同,每年每亩260元,向种田农人供给梯田保护费……
本来的“赔本生意”正在变成富农工业。靠着有机栽培和品牌推行,“花田贡米”已是渝东南地区闻名的“品牌主粮”,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。现在,5000多亩中心栽培片,年产有机大米1500多吨,产量超越3000万元,乃至远销日本、香港等地。
冬日的何家岩梯田,格外美丽。12月初,收割后的梯田灌满溪流,锃黑发亮。站在山间俯视,像极了一幅水墨丹青——弯曲弯曲的田坎,摇摆着摇曳生姿的线条,似碧波荡漾,又似气韵流布……
但这些年,与不断强大的工业、美丽的天然风景不协调的是,具有数百年前史的何家岩土家古村落已年久失修,日益破落,成了大众另一块心病。
何绍华家的宅子,建成已近百年,堂屋一侧土墙歪斜,墙面裂口最宽处有10多厘米,要用棒槌支撑,不遮风也难避雨。乡政府计算,在何家岩村,相似何绍华家这样的危旧房就有119座。
村庄复兴,文明是魂。开始,为改造危旧房,也曾有人提出把房子推倒,重建新房。但恰在那时,一群比利时高校修建系的师生,到何家岩做为期半月的古修建调查之旅,给当地人以新的启示。
“硬山式房顶、罗盘雕窗、穿斗结构……在外国人眼里,土家人的百年民居都是宝物,咱可不能马大意虎就丢掉。”陶涛说。
“乡土建造应从传统文脉中去寻觅答案。”乡、村干部和大众代表一同开了院坝会,并结合专家定见,终究确认依照“因山就势、依山傍水、天然布局、错落有致”的准则,对古民居修旧如旧,最大极限地完成有用与欣赏、古拙特征面貌与现代内部设备相共同。
2年多来,何家岩村补葺的古民居已有79户。为康复古村落,村里还整治了4000多平方米的修建院子、对部分木质修建施行了防虫管理……
古村落的管理,还意外收成了更多的经济效益,一大批赏美景、体会村庄文明的游客景仰来到了何家岩,一年就有5万多人次。
村庄复兴,人才是根。随同人流回来的,还有200多个本乡本土的年轻人。20多岁的何锐回来了,现在还当起了一名农人“电商创客”,使用互联网,一方面承受游客的村庄民宿订单,另一方面收购贡米、腊肉等土特产,“买本地,卖全国”。
何钢也回来了,有商业脑筋的他,搞起了“私家定制”:顾客能够先掏订金,提早定下1亩水稻田,在秋收收成时节,何钢会专递定制的精品大米,贴心肠配送到家。
最近,一阵阵爽快的笑声从石墩兰里家传出,传闻记者和乡干部来访,乡民们纷繁包围来。
何雪峰首要开腔,他家下一年预备再搞10多亩有机稻,空出7间客房办起农家乐,搭上村庄旅行“快车”;何绍华这几年搞工业也挣了钱,他上一年主意向政府写信,要求摘掉“贫穷帽”,还成了县里脱贫致富标兵……
正午时分,大伙儿在石墩兰家吃作业餐。老实的石大嫂夹起一块腊肉,就往花田乡党委书记冉廷彪碗里送。“冉书记,你最辛苦,多吃点……”一席话,引得我们笑声连连。
“从前何家岩村贫穷落后,干群关系也欠好,大众总说‘干部不理事’,干部下乡想找农人要碗水喝都难。”冉廷彪觉得这几年,何家岩的改变,除了村庄更美、农人更富之外,便是干群关系更和谐,“我们心往一同想,劲往一处使。”
村庄复兴,有用管理是保证。说起大众作业方法,冉廷彪有一肚子话说,“要害就靠尊严重众,引导大众,农人懂的东西,就甩手让农人说了算。”
2015年头,何家岩村要整修梯田概括,更好满意村庄旅行需求。“结合大众定见,整修规划稿重复修改了不下20回,并且边施工边改善,农人诉求一点也不慢待,景象细节也不大意,我们都拥护,作业推动才快。”
在何家岩,村里最近“大事”还不少,一是成立了议事小组,严重事项不再藏着掖着,而是揭露征求定见、揭露决议计划。二是开办村庄讲习班,“大众点单、讲习员配菜”,“高端”的有党中央的有关方针精力,接地气的有扶贫、医保等惠民方针,还有村庄有用技能……
这个从前穷的叮当响的土家寨子,正走在村庄复兴的大路上。记者栗建昌、李松、周凯